喷漆污水絮凝剂AB剂
时间:2025-09-19 08:12:26
来源:
浏览|:58次
喷漆污水絮凝剂AB剂
在喷漆污水处理,絮凝剂AB剂是针对漆雾废水特性的处理药剂,通过 “协同作用” 实现漆雾颗粒的快速脱稳、凝聚与分离,解决单一絮凝剂处理效率低、漆渣难脱水等问题。以下从概念、作用原理、应用细节、选型与注意事项等方面展开详细解析:一、概念:什么是喷漆污水絮凝剂AB剂 喷漆污水(如汽车喷涂、家具喷漆、工业涂装废水)的污染物是水性 / 油性漆雾颗粒(含树脂、颜料、溶剂等),这类颗粒具有 “胶体稳定性”—颗粒表面带电荷(通常为负电),且受溶剂包裹形成稳定分散体系,普通絮凝剂难以快速捕捉。 絮凝剂AB剂是两作用互补的药剂组合:A 剂(破乳 / 脱稳剂):作用是破坏漆雾颗粒的稳定体系,中和颗粒表面电荷,打破溶剂对颗粒的包裹,使漆雾颗粒从 “稳定分散态” 转为 “不稳定悬浮态”。B剂(絮凝 / 助凝剂):在A剂作用基础上,通过高分子链的 “架桥作用” 将脱稳后的微小漆雾颗粒吸附、缠绕,形成体积大、密度高的 “漆渣絮体”,实现固液快速分离。二、作用原理:AB剂如何协同处理喷漆污水整个过程分为 4 个关键步骤,A剂与 B剂需按顺序投加,缺一不可:A剂(破乳脱稳)阶段喷漆污水中的漆雾颗粒因表面带负电,通过电荷斥力保持分散稳定。A剂,投加后会释放正电荷,快速中和漆雾颗粒表面的负电,同时其分子能渗透到溶剂包裹层内部,破坏颗粒的 “溶剂保护膜”,使颗粒失去稳定性,形成微小的 “初级凝聚体”。微颗粒碰撞阶段脱稳后的初级凝聚体在污水搅拌作用下相互碰撞,形成稍大的,但此时颗粒团仍较细小,无法自然沉降。B剂阶段
B剂,其分子具有长达数万至数百万的 “线性链状结构”;投加后,B剂的分子链会像 “桥梁” 一样,一端吸附在松散颗粒团表面,另一端吸附其他颗粒团,将多个小颗粒团缠绕、连接,形成粒径可达数的 “致密絮体”。
固液分离阶段
致密絮体因体积大、密度高,可通过沉淀池自然沉降(或气浮机上浮),与清水分离 —— 上清液可回用于喷淋系统,底部漆渣经压滤机脱水后可作为处置。
三、关键特性:为何喷漆污水选 AB 剂
相比单一絮凝剂,AB 剂的针对性优势更明显:
特性维度 絮凝剂AB剂传统单一絮凝剂
漆雾处理效率脱稳 + 絮凝协同,即可形成大絮体 仅靠电荷中和或架桥耐冲击性可适应喷漆量波动(如批量生产时污水浓度变化) 污水浓度波动易导致 “絮凝”
四、应用场景与操作流程
1. 适用场景
主要用于喷漆室循环水系统(如喷淋塔、水帘柜产生的废水),其适用于:
水性漆、油性漆、UV 漆等类漆雾废水;
汽车制造、家具涂装、五金喷涂、家电喷涂等工业行业。
2. 标准操作流程(以喷淋塔废水为例)
预处理:将喷漆废水引入 “调节池”,搅拌均匀(避免漆雾沉淀结块),检测污水pH值(AB 剂通常适用于)。
投加A剂:将A剂按浓度稀释后,通过计量泵注入调节池出口管道,与污水充分混合,反应时间。
投加B剂:在 A剂投加点下游 3-5 米处,同样稀释 B 剂后投加,B 剂与已脱稳的污水混合,反应时间。
固液分离:含 AB 剂的污水进入 “沉淀池” 或 “气浮机”,待絮体沉降 / 上浮后,排出上清液,收集底部漆渣。
漆渣处理:将沉淀池底部漆渣泵入 “板框压滤机”,脱水后形成漆渣饼,按规范处置;上清液回用于喷淋塔(或经深度处理后排放)。
按漆雾类型选 A 剂:
按分离方式选 B 剂:
2. 投加量确定(核心:先做小试)
AB 剂投加量无固定,需根据污水中漆雾浓度通过 “小试” 确定:
取 1000mL 污水样本,置于烧杯中;
先滴加稀释后的 A剂(如 1% 浓度),边滴加边搅拌,直至污水出现微小絮状物(记录 A 剂用量);
再滴加稀释后的 B剂(如 0.1% 浓度),搅拌 1 分钟,直至形成大而致密的絮体(记录 B 剂用量);
按小试比例放大到实际工程,
六、注意事项:避免处理或设备故障
投加顺序不可反:须先投 A 剂、后投 B 剂。若先投 B 剂,B 剂会直接吸附稳定的漆雾颗粒,形成松散絮体,后续 A 剂无法破乳,导致絮体解体。
七、常见问题与解决方案
常见问题 可能原因 解决方案
絮体小、沉降慢 1. A 剂投加量不足,脱稳不彻底;
上清液浑浊、有浮渣 1. A 剂过量,2. pH 值1. 减少 A 剂投加量;2. 调节 pH 至 6-9
药剂消耗突然增加 1. 喷漆量增大,漆雾浓度升高;2. 药剂过期 1. 重做小试,调整投加量;2. 检查药剂保质期
综上,絮凝剂 AB 剂是喷漆污水处理的 “方案”,其在于 A 剂与 B 剂的协同作用 —— 通过选型、规范操作和过程控制,同时降低后续设备维护成本。实际应用中,建议结合污水特性通过小试确定参数,处理效果稳定。
